2008年9月30日 星期二

中国发展急速,在短短數十年間已達至「超英趕美」之水平,国民生產总值在眾多国家中名列前茅,国際地位日益提升,科技发展一日千里,在世界各国均被受讚賞。與此同時,劣質奶粉 、 問題粉絲及用工業鹽腌製的泡菜等被食物安全問題被揭露,讓市民知道甚麼為「沒有想不到,只有做不到」,引起了「中国制做」的食品恐慌。如此看來,中國的发展可是一个第盾体。
舊時的中国貧因遼倒,人民飢不飽食,惜国家地大脈博,國民分佈甚廣,一次性的改革不可能改变一切,故已故国家領導人鄧小平先生「先讓一部分人富起來」,把資金都放在沿海城市上,讓生活在沿岸的人民先實行小康之家。現在的中国沿岸城市已发展完畢,人民生活富足,惟生活在內陸的人民(大部分為農民)仍然貧困不堪。當然,我並認為鄧先生的政策出錯。事實上,在當時的環境下,能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已是非常不錯,但為甚麼在沿海富強起來後不把資金投放在內陸農民身上,幫助他們購買新式農業工具,設立学校教育他們的子女呢?
新七升空,太空漫步,太空技術直逼美国,這無疑增加了国民的歸屬感,鼓舞了事气。中国航天技術的突破是短短約十年间做事情,以如此短的時间達至他国數十年來航天的成就,絕對證明了中国的確人才輩出,国力非凡。但有得必有失,相信中国政府在背後付出的金錢和時向肯定不少,而且航天科技的在民事應用方面不多,短期內除增強国際地位外效用不大。本人認為在眾外天災人寞(四川大地震和毒奶粉事件)發生時期如此一擲千金,中国政府的投資政策的對與錯值得各任討論。
在未確認航天科技對民眾有沒有利益時便在面子和民生上作出了取捨,給人們的印象便是愛炫燿,做騷。若要有持續穩定的社会发展,需要的的完善的規劃,淨是大量的金錢,人才和資源是不夠的。